疫情助推视频裁判发展网球将成首个没有人类裁判的运动?
足球直播受疫情影响,众多大型网球赛事为了削减场上人数,都用视频裁判完全取代了司线裁判,原本人数不少的裁判团队只剩下主裁判“形单影只”。
若是科技进一步发展,未来是否会出现比赛不用人工裁判,自行在自动化系统监督下比赛的场景?
在将鹰眼技术应用到正式比赛十余年后,网球项目早已习惯了这一科技手段的存在,许多网球观众也已经将鹰眼挑战视为比赛中饶有兴致的一个“节目”。
每当运动员对于裁判的判罚不满,就会提出挑战,通过视频回放的方式来确认裁判是否出现了误判。换个角度来看,这也等于承认了人类裁判的准确度不如视频,后者才具有真正的“权威”。
于是,一个疑问不可避免地出现——既然视频更加准确,为何不直接使用视频来进行判罚?
在新冠病毒流行,众多体育赛事尽量控制赛场内人员数量的大背景下,这一想法很快变成了现实,并且已经被使用在了网球项目的顶级赛事中——比如澳网、美网,乃至男子网球大师赛、年终总决赛……都开始在比赛中用视频裁判完全取代司线裁判。
事实上,早在2017年,这样的全自动视频裁判系统就已经在关注度较低的赛事中进行了试用,只是疫情的到来,极大地加快了这一系统的“上位”步伐。
为了让视频裁判系统的执法不要显得那么机械化,在比赛过程中仍然使用了人声录音来进行是否出界的播报,但如果大众适应了全自动视频裁判,播报的声音也并非没有更改的可能。
甚至还有一位鹰眼企业高层提出过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商业赞助也引进视频裁判当中,比如在播报时加入赞助商的“口播”……
在体育赛事引进科技手段的过程中,总少不了各种争议,比如足球项目的VAR视频助理裁判至今还被吐槽,足球甚至被质疑失去了“人性”的魅力。
然而科技手段“渗透”众多体育项目的趋势并没有停止——在推广过程中,最大的优势无疑就是准确和公平。
中国网球金花张帅就曾在评价视频裁判取代司线裁判时,给出了完全赞成的态度:“我觉得太需要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公平。”
当今男子网坛第一人德约科维奇也表示:“既然已经有了科技手段,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继续保留司线裁判,我支持使用科技手段,这是网球向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在前职业球员、ESPN网球分析专家潘·施莱夫看来,视频裁判的优势还不仅仅只是准确性,也从物理上给了比赛球员更多的空间,不用再担心场上的司线裁判影响到比赛——至少此前美网德约愤怒击球误伤司线裁判而被取消比赛资格的事故,不会再发生了。
除此之外,视频裁判系统下由于没有了鹰眼挑战环节,比赛的节奏也可以更加紧凑。
而在科技手段愈受推崇的情况下,人类司线裁判的工作场所或许将越来越被局限在低级别赛事,因为这些赛事往往不能承受视频裁判系统的高成本。
看上去,视频裁判在网球项目的“攻城略地”已经进展迅速,那么未来是否科技手段可以连主裁判都取代,让球员在完全自动化的系统中进行比赛?
这样的想法难免出现在许多人的脑海中,但想要实现这样的场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裁判的存在不仅是判罚每一分是否出界,还涉及多种犯规情况,想要做到对所有类型的犯规都能清晰判别并准确判罚,还需要更多科技进步。
此外场上情况千变万化,随时可能发生种种意外事件,需要球员和裁判的即时沟通,这是机器裁判更加难以胜任的任务。
业内人士分析,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是:所有关于规则的判罚都由自动化系统进行,另外只需一名“监督人员”,在出现意外情况时处理局面,从而从另一种角度达到“无人类裁判”的效果。
不过在当下,这也只能停留在一种可能性的构想上,毕竟目前,视频裁判系统其实也还没有达到百分之一百的准确性。
当下在网球赛事中广泛应用的实时鹰眼系统,并不是真的捕捉到了球的落点,而是通过摄像数据来计算并模拟出落点。
此前就出现过鹰眼系统没有捕捉到出界,以及在红土场这样弹跳复杂的场地上鹰眼系统判断失误的案例。
据鹰眼企业方面人士透露,在2020年美网该系统的225000次判罚中,就被检查出了14次错误,同时他也表示鹰眼系统的误差并非是0,而是在3.6毫米以内。
不过据《》透露,在当下除了最为主流的鹰眼系统之外,还有一家名为Foxtenn的视频企业,该企业的系统是通过捕捉真实的球的轨迹和落点来进行判罚,有望达成百分之百的准确率。
在未来,视频裁判系统还将有一场市场争夺战,但无论谁能胜出,科技取代网球裁判的趋势已经难以阻挡。
本文由:欧洲杯赛程资讯网站发布,不代表欧洲杯赛程资讯网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