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4欧洲杯直播_欧洲杯赛程 > 新闻资讯

舆情预测|十一月风险舆情前瞻报告

  本报告以拓尔思网察大数据分析平台为主要数据来源,对13类媒体平台往年同期及近期舆情信息进行梳理挖掘,分析评估11月整体舆情态势、评定舆情风险等级,预测潜在舆情风险点并给出应对处置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及企业开展工作提供舆情参考。

  随着“双十一”大促的临近,头部主播翻车、电商平台大战、消费者维权、国货涌现等议题成为舆论关注焦点;供暖问题牵动民生,供暖质量、诉求处置、能源保供均可能造成舆论场震荡;进入秋冬季,生物质焚烧、散煤复燃、烟花爆竹燃放等大气污染问题频发;万圣节等国外节日聚集11月,舆情风险极易滋生;动物伤人事件后次生舆情不断,网民围绕相关话题展开讨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感染高峰的到来或令相关舆情持续走高;2024国考报录比、课程乱象等内容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国际舆论环境愈发复杂严峻,舆论攻防成为国际争端对抗方式之一,如何对待这一现状并开展舆论引导值得思考。

  拓尔思舆情分析师根据历年同期舆情数据、热点事件等信息,结合10月下旬舆情态势,现对11月做如下舆情风险预测,并给出相关风险应对建议。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即将拉开序幕,大促狂欢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和参与群体进入公众视野。主播衍生问题、消费者权益受损、电商平台大打“价格战”等内容持续受到关注。随着“双十一”的临近,各平台预售、品牌代言官宣以及各类焦点话题推动舆情迅速攀升。

  薇娅偷税漏税、李佳琦直播翻车,因直播带货蹿红的头部主播面临信任危机。海氏、京东、美ONE之间爆发的“底价协议”之争让舆论场对品牌、平台与主播之间复杂的关系产生诸多猜测,“和田玉打假”事件令头部主播口碑严重下滑。随着“超头时代”逐渐落幕,今年“双十一”将备受舆论关注。

  9月起,京东、淘宝天猫、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就已开始备战2023年“双十一”的招商工作,其核心依旧为巩固自己的流量优势,玩转低价。随着公众对各类规则的厌倦,低价重回电商竞争视野,但在低价竞争中过分追求“底价”的行为,或将整个行业再度拉入恶性竞争的漩涡。当前市场流量逐渐见顶,不论是直播电商还是传统电商平台,都要在存量市场下进一步开拓。

  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有关“双十一”消费维权类信息逐年递增,呈波动上升态势。“吐槽类”信息体现了消费者对其所接受商品和服务的负面评价,兼具引发消费维权负面舆情的“敏感”属性。

  “敏感”信息主要集中于价格争议、虚假发货、快递服务、商品质量、团购安全隐忧等方面。波司登旗NBA直播舰店疑“双十一”先提价再打折、付款10天不见欧莱雅、杭州网友吐槽网购手机被告知要等30天、当当网买书内页一半是印刷一半是手抄、消费者称小程序团购10万元货品未发出等一系列维权事件引发舆论热议。

  当前老牌国货品牌往往通过较高的性价比来吸引消费者,例如正值花西子价格争议期间,蜂花、得力等国货品牌纷纷推出“79元套餐”收获了一波“野性”消费。而“双十一”又是国货消费爆发的重要时间节点,如果品牌质量本身没有持续性,一味地打“价格战”,即便搭上了舆论的顺风车受到热烈反响,也是无以为继。

  关于电商行业与实体经济的话题于今年“双十一”前再度引发舆论深思。部分媒体及专家人士均表示电商行业与实体经济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应共促良性发展。但部分“直播带货的兴起严重打压实体经济发展”的论断依然存在,或加重焦虑情绪扩散。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直播电商研究中心主任武彤:电商行业与实体经济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

  南方日报:实体经济是电子商务的基本支撑,电子商务则为实体经济打开了更多机遇。电商正是带动消费总量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中国商业联合会直播电商委副会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跨境电商50人论坛副秘书长、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如何处理好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如何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良性互动,是决定直播带货能否良性、长久发展的关键。

  当“超头主播”接连塌房,“短视频+网红直播+电商”的“带货经济”热度直线飙升,主播聘用问题或引舆论热议。国货依靠民族情怀顺“花西子”之风崛起,国潮热度持续升温。加之“双十一”购物节将至,劣迹主播、国货相关问题或再成热议焦点,消费维权类信息恐随之增多。因此,建议品牌商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切勿随波逐流。在聘用主播时做好背调,不可只重流量跟风聘用。此外,市场流量逐渐见顶,电商平台亟需进一步开拓市场。

  11月陆续迎来西方两大节日——万圣节、感恩节。近年来,该类节日逐渐呈现本土化特征,演化为品牌营销、公众娱乐的节点之一,但与此同时也成为舆情风险滋生的敏感时段。

  不少游乐场、度假区等常在万圣节等节日期间策划主题活动吸引游客,易出现“参与人数过多”情况,叠加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存在空白,导致“游客游玩体验差”“造成游客人身伤害”等负面舆情。如10月16日湖北武汉欢乐谷举办了“万圣节欢乐节”首日活动,活动当天因现场人流混乱,排队时间过长等原因导致游客争相高呼“退票”,话题#武汉欢乐谷 差评#登上微博热搜。10月27日,深圳欢乐谷“雪域雄鹰”过山车项目发生追尾事故致多人受伤送医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近年来,民众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敏感度持续增加,品牌借势“洋节”营销容易出现不当、过度、失误等原因触及民众爱国热情和历史认同,产生营销反效果。如2020年万圣节期间,一张网传照片引起舆论关注:北京王府井一商场演出舞台上,表演者身着红军服装,舞台背景板上却写着“万圣狂欢,‘妖’你鬼混”大字标题。不少网民认为该商场此举有侮辱先烈之嫌,共青团中央官方账号也对此事件表示强烈质疑;之后,该商场回应称该背景板是前场表演未来得及撤除。

  近日,有网民发视频称,广州一地铁站内进站口摆放了卸妆台,化有惊悚妆容的乘客需要卸妆才能进站乘坐地铁。随后,相关话题冲上多平台热搜榜,引发热议。广州地铁及时进行回应称,“恐怖”妆面或惊悚形象容易引发其他乘客围观甚至恐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装扮禁止进站。对此,多数网友表示支持广东地铁做法。

  游乐场等活动主办方需加强管理检查、人流管控、人员培训等,确保游客游玩质量和安全;品牌进行“洋节”活动营销时,需率先考虑公众的普遍接受程度,谨慎严肃策划活动,避免发生不同文化的摩擦与碰撞;官方机构在面对网络爆料舆情时应第一时间回应公众质疑,进行合理解释,引导舆论走向。

  冬季供暖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住房城乡建设部10月10日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中国气象局召开北方采暖地区今冬明春城镇供热采暖工作视频会议,部署今冬明春城镇供热采暖工作。全国多地供暖工作陆续开启后,供暖质量相关诉求或呈高涨态势,相关企业及部门单位处置措施受到公众关注,能源保供问题易引发舆论场震荡,供暖舆情风险潜藏。

  供暖季来临,市长热线、地方论坛、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栏目及各类公开投诉平台上供暖相关诉求开始增多。综合各平台情况不难发现,投诉内容主要围绕采暖费争议以及“暖气温度不够”“供暖时长不足”等供暖不达标问题。如何回应相关诉求,保障民众温暖过冬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除上述投诉举报平台,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及媒体渠道均有可能成为涉供暖问题的曝光渠道。相关问题极易触动公众敏感神经,因此,相关问题若处置不当,不仅会导致相关主体利益受损,更有可能造成次生舆情的爆发。

  1月3日,鹤岗市诚铭供暖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紧急通知称,因去年煤价暴涨已赔七八百万,多次和有关部门沟通未果后,将于1月5日限热直至停热。接受相关部门约谈后,公司于次日发布公告称已认识到擅自张贴“限热停热”通知的行为是错误的,承诺将不会限热停热。停供通知及致歉公告、停暖原因及供暖公司亏损情况等受到舆论热议。

  10月21日,“哈尔滨一供暖热线听筒搁一边拒接来电”事件引发关注,视频在多平台广泛传播,相关话题生成后,官方发布通报称其为工作人员私自行为,已被调岗处分。但公众在民情反馈及官方处置方面的不满与质疑已对有关部门公信力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10月16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2023-2024年采暖季天然气保供专题会议,要求油气央企继续带头保供稳价,确保储气库满库入冬,保障采暖季天然气供应平稳。

  针对能源保供问题,舆论场多持乐观态度。但部分报道称国际天然气价格近期出现大幅波动,或为我国冬季天然气保供工作带来挑战。有专家称,天然气供应存在波动,考虑极端天气,或出现个别局部时段紧张,建议及时关注2023年11月与2024年1月的供需形势。需警惕断章取义或恶意炒作情况。

  供暖期来临之际,有关部门企业需着力推进能源储备、保障供暖质量,以提升民众幸福感。同时畅通诉求反馈渠道,接受社会监督、回应公众关切,解决“急难愁盼”。此外,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利用媒体渠道介绍保供保暖措施、能源供应形势等内容,并做好舆情监测、制定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确保民众温暖过冬。

本文由:欧洲杯赛程资讯网站发布,不代表欧洲杯赛程资讯网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z-jinlong.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