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4欧洲杯直播_欧洲杯赛程 > 培训

责师风采09 培育能力、促进共识——责任规划师培训体系设计初探

  ,主要内容为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以期展现规划师助力基层城市更新与社会治理工作的探索、方法与成效,启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探讨。

  本期刊发文章出自以“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与实践”为主题的2021年《北京规划建设》增刊。系统介绍了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背景、系统性构建思路与主要实施成效,阶段性梳理这一规划师队伍转型的重要举措。本栏目将陆续在cityif推送,以飨读者。

  伴随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进入存量更新阶段,提升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水平、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逐步成为规划工作的共识与重点。2019年5月10日,北京市出台《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下文简称《实施办法》),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城市。《实施办法》要求各区政府组织选聘独立第三方人员,担任“责任规划师”职务,为责任范围内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专业指导与技术服务。

  “责任规划师”这一新型规划工作岗位对规划工作者提出了较为综合的能力要求。培养一支能够胜任岗位的规划人才队伍,不仅影响着责任规划师制度的落地实效,更将持续影响规划实施工作和城市精细化治理面貌。因此,自《实施办法》试行伊始,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责任规划师工作专班(下文简称“工作专班”)同步开展责任规划师培训工作。本文梳理责任规划师培训工作的策划思路,总结其开展效果与问题,对比国内外相关培训案例,探讨培训工作的合理化提升方向。(下文以“责师”代指承担责任规划师职务的个人及储备人员)

  责任规划师是应新阶段规划建设工作之需而产生的新型规划职能岗位,对规划工作者提出了传统规划研究、编制工作之外的职能要求。根据《实施办法》要求, 责任规划师不仅需要开展规划编制、评估相关的技术服务,也要对基层建设、管理等实践进行技术指导。在2020年发布的《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工作指南(试行)》(下文简称《工作指南》)中,更为明确地指出,责任规划师(团队)是规划建设的专业技术顾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调研摸底、上传下达、技术咨询、规划评估、总结宣传5个方向,可积极拓展包括专题研究、公益项目、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内容。

  为实现上述职能,责师不仅需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也需具备综合的社会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实施办法》明确规定,责任规划师的基本任职条件为:具备规划或建筑等相关专业的中、高级职称或有相关的专业服务能力,熟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责任范围所在区的相关规划,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城市历史文化,愿意扎根基层,热心公益服务。在这一基础上,各区结合自身规划实施工作需求和特点,制定了更为具体聘任标准。

  1)科学决策能力:责任规划师需具备规划建设方面的综合专业素养,了解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等方面的相关规范、标准与先进理念,熟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责任范围所在区的各项规划编制成果,发挥专业力量在基层的咨询指引作用,助力规划落实。

  2)调查研究能力:责任规划师需深入调研基层情况,评估规划落实水平,分析基层需求与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基层规划建设工作,推动城市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性与可实施性。

  3)落地实践能力:责任规划师需发挥助力规划贯彻落地、推动精细化治理创新试点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掌握一定的社会资源盘活、社会资金筹集等技能和规划、建筑、施工、物业、活动策划、宣传等街区更新全链条环节的协作机制。

  4)社会治理意识:责任规划师需秉承正确的政治信仰,关心国情民生,了解时事政策,发挥规划建设专业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问计于民”的态度促进规划宣贯与舆情民声的上传下达,有意识地推动公众参与、激活基层能动性、搭建社会协同平台。

  培养责师的科学决策、调查研究、落地实践能力与社会治理意识,即成为责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

  自2019年至今,北京市15个城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了责师聘任工作,共计成立责任规划师团队三百余支,组织形式包括“首席+多专业人员”、“全职+合伙人”“总责师+责任规划师+社区规划志愿者”等。在制度试行阶段,人才队伍呈现专业背景多元、综合能力较高、经验参差不齐、认知不尽统一的情况。部分责师对规划政策认知不到位、对规划要求了解不全面、缺乏社会治理意识与能力、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上述情况导致部分责师团队遇到基层沟通不畅、实践难以开展的情况,工作投入与成效不成正比。

  为促进责师工作能力与共识建设,提升责任规划师制度的落地实效,工作专班设计了一套面向责师、基层政府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体系,包含课程版块、选题机制、讲师队伍、资料平台、反馈评估5个方面。

  政策宣贯形式以讲座为主,包括各类规划标准、导则与政府重点工作的宣贯,以促使责师加强对规划文件与政策的学习,促进先进规划理念、重点政策导向与责师实践工作的结合。

  专家讲堂形式以讲座为主,包括历史文化、人文艺术、社区培育、社会治理等交叉领域的跨界对话与分享,以培养责师综人文素养,提升责师跨界思考与综合决策能力。

  实践学堂以参观、座谈相结合的形式为主,包括街区更新与基层精细化治理先进案例调研与经验分享,为责师发掘社会资源、促进多元合作、开展落地实践提供渠道与指引。

  议事论坛以开放式会议形式为主,引入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等形式,邀请责师分享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是责师与分局、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人员、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探讨工作的平台。

  为确保选题紧贴责师工作需求与政府工作重点、规划实践热点,责任规划师培训采用“专家推荐+案例挖掘”的选题机制,邀请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规划编制、研究组织机构的专家共同策划选题,结合责任规划师工作案例报告与年度优秀案例集,确定培训主题、主讲专家与交流环节。

  为提升课程质量,工作专班邀请大专院校、研究机构、规划设计单位的专家与一线实践人员担任讲师,专业领域涵盖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公共治理、社区建设等多个方向,分享主题包括政策解读、名城保护、宜居城市、城乡公共美学等多领域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优秀讲师编入责任规划师专家库、人才库,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高水平培训师资力量。

  为促进优秀课程内容的长效利用,责任规划师培训留存讲座录音、录像、课件、专家发言文本等资料,供责任规划师自行下载学习。

  责师培训积极收集学员反馈。基于2019年度学员NBA直播抽样调研数据分析,责师培训活动整体评分为8.1(总分为10),课程获得普遍好评认可。80%以上责师认为课程选题实用。在单节课程评价中,参与感强的现场踏勘活动、借鉴价值突出的先进案例分享和较为权威的行业领头专家讲座给学员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培训效果较为突出。

  从2019年至2021年10月,责师培训共计开展44期,邀请专家80余位,培训学员超过六千人次,培训对象包括政府、社区工作人员和全市责任规划师(含储备人才)。课程积累视频资料二十余份、PPT课件四十余份,形成规划政策、工作方法、案例等多类教学培训材料。在课程培训与参访之外,工作专班组织2019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责任规划师路在何方”学术对话和责师年度交流会,邀请责任规划师、分局代表分享工作成果与经验。

  经历两年发展,责师培训的单场出席人数、学员互动频率均有所增加。责师培训取得了良好的评估反馈,客观上起到了促进责师能力和共识建设的作用。但伴随责师制度试行的不断推进,新的问题也在逐渐凸显。一方面,部分责师、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政策掌握水平、群众工作能力与社区治理意识长期得不到提升;另一方面,伴随责师团队成员、聘任关系的交替更新,责师人才队伍的培养缺乏持续性。为此,有必要借鉴其他地区的相关培训实践经验,为北京市责师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本文梳理日本、台湾、成都、上海、北京在街区更新与社会治理相关领域较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案例,为责师培训体系设计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为应对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发展过快导致的环境与社会问题,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社区营造”概念,以居民参与的方式制定地区总体规划方案并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经历数十年发展,社区营造实践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法律法规、规划管理体系,要求土地开发、环境保护、城市更新等各项实践均需开展社区营造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地方公共团体和居民是推动社区营造的主体,开发商、政府与地方公共团体共同推进空间改造与社会发展,包括规划师、设计师在内的多类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与社区主体共同探索城市更新的可行模式。

  归纳日本社区营造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路径,具有以下特点:长期的实践探索与广泛的社会共识,让综合能力与治理意识的培养深入规划、设计教育的各个领域,包括高校课程和项目实习;全面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使得社会不断产生相应的委托需求,为责师职业发展提供动力;众多国际知名的社区营造案例与活跃的公益组织,为责师提供丰富的学习对象和资源。在此基础上,“责师”培训主要以法律法规与工作方法讲座、案例探访、创新工作营等形式展开,是责师职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台湾的社区营造自1993年起步,早期受日本影响较大,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目前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社区规划师”体系,包括培训体系、资格审批制度与激励政策。虽然名为“规划师”,但台湾的“社区规划师”并不一定由具备规划、建筑专业背景的人员来担任,社会工作人员、公益组织成员、大专院校学生与相关领域的实践人员均可申请;工作领域亦不仅围绕空间规划与更新,而涵盖公共福利与医疗、社区安全、人文教育、环保生态、环境景观、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在社区发展中,社区规划师的主要职能包括挖掘社区需求、链接社会资源、制定社区发展规划、优化落地执行过程等。

  为确保社区规划师可以有效发挥上述职能,台湾采用政府主导、民间协办的方式开展社区规划师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侧重社会治理方面,包括理论与实务学习、工作坊体验等。出勤率85%以上、社区项目实习报告达标的学员可申请本地政府核发的社区规划师证照。

  根据台湾地区的激励政策,社区开展公共服务与空间提升等工作时,均需由社区规划师协同办理,才能获得来自政府的经费补贴。这一激励政策为社区规划师扎根基层、发挥实效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也有利于个体社区规划师的职业稳定发展。

  自2017年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基于社区治理实践经验与理论转化成果,开办社区规划培训班,旨在培养一批具有社区营造专业知识、具备领导型实务能力的基层规划管理人才。研修班培训内容同样侧重社会治理方面,开设社区营造理论、案例分享课程,开展实务研讨、基地参访、学员交流等活动。参与学员获得短期培训认证证书。2020年,该培训开展了第二期,课程增加大数据工具实操内容。

  相比台湾的社区规划师培训,清华大学社区规划培训班的学员类型增加了房地产公司和社区物业公司从业人员一项,符合城市更新与社区服务的实际需求。这一培训有效传递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多年实践积累的理论与案例经验,但由于课程容量仅为40至60人,且二至三年仅举办一期,课程的培养规模较为有限。

  上海市杨浦区自2018年起创立社区规划师制度。杨浦区首批12位“社区规划师”来自同济大学规划、建筑、景观专业,主要负责定期与对口的街道(镇)沟通,对辖区内亟待改善的老旧社区、具有提升优化潜力的小区内部公共空间、街角街边公共空间、慢行系统等进行全面摸排和分析,结合居委会及居民诉求,共同选取可实施的社区更新项目。杨浦区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规定社区规划师可以优先参与街区更新项目。

  首批试点之后,杨浦区自2020年起推出社区规划师先锋种子培育计划,构建“1+1+n”的社区规划师队伍结构。第一个“1”即社区居民,作为社区规划的主体。第二个“1”是先锋种子计划学员,能深入社区赋能社区的专业力量。“n”是社区周边待发掘愿意参与社区规划和社区共创的社会力量,如学校、商铺、企业等等。为推动社区规划工作,杨浦区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和政府工作人员开展社区规划、街区更新实践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具体内容包括社区规划方法、调研方法、案例经验等。培训对象不仅包括先锋种子计划成员,亦包括政府与社区工作人员。

  2017年,成都设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次年,成都市武侯区启动社区治理人才培育工作,开设“社区规划师”培训小专班。小专班为期6个月,包含党校理论学习、异地挂职实习、实践操作工作营和项目验收4个阶段。验收合格的“小专班”优秀学员将被聘请为武侯区“社区发展治理导师”,指导帮助其他社区发展治理创新,并对该社区2018年示范社区项目推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综合日本、台湾、北京、上海、成都5地的案例,可以看出:培训课程内容可涵盖理论、工作方法与实践案例,采用讲座、调研、社区实习、大作业交流等各种形式;培训对象可广泛涵盖责师、储备人才和政府、社区、物业一线工作人员;培训结束可设置考核环节,考核内容包括出勤率、工作报告等;考核结果可与一定的激励政策挂钩,如培训认证、资格认证、岗位聘任、项目经费鼓励。

  此外,日本、台湾具有较为长期的社会营造实践基础,对“社区规划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需求较为广泛、稳定,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一社会背景有助于提升相关从业人员参与培训、接受考核的主动性。

  对比北京责师培训实践与日本、台湾、上海、成都等类似社会角色的培训案例,可以发现有形的责师培训仅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构成要素之一,相关从业人员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与个人职业发展的选择密切相关。唯有将培训工作与规划管理制度、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有机结合,才能推动责师队伍的持续建设。为此,有必要跳出培训工作本身,设计一套涵盖课程、考核、激励政策的人才培养系统。

  课程形式上,除面向专业工作人员的培养之外,为基层政府、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异地学习、挂职实习的机会,有助于提升一线工作人员共识,促进社会治理格局建设。

  考核方式上,将培训考勤、工作成果纳入责任规划师考评系统,建立责师(含储备人才)档案,形成连贯的人才培养、实践记录。

  考核结果上,设计激励策略,包括面向责师个人的评奖评优制度、试点项目优先参与权和经费补贴制度等、职业资格认证系统等,鼓励责师主动提升综合能力、推动创新实践。

  聘任与管理方式上,明确街区更新与规划编制等工作中责任规划师这一角色的职能与收费标准,开放责任规划师聘任渠道和资金来源,鼓励社区、街乡、开发企业自行出资聘任具备资格的责任规划师,为本地社区发展与街区更新工作提供指导和经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责任规划师这一新型规划岗位应新阶段下规划建设工作的转型需求而生,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和队伍建设必然经历一定的探索过程。从良莠不齐到人才济济,一支具备科学决策、调查研究、群众工作、落地实践能力的新型规划人才队伍,将为首都规划贯彻落实与基层治理格局建设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 [EB/OL].2019-5-10.

  [2]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工作指南(试行)[EB/OL].2020-9-16.

  [3] 朱芒,从社会运动口号到法律制度概念——日本的“社区营造”概念[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08-122.

  [5]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社区营造研修班(第一期)预招生方案[EB/OL]2017-11-26.

  [6]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区营造/社区规划培训班(第二期)招生简章[EB/OL]2020-3-4.

  [7]李治国, 上海杨浦首创“社区规划师制度” 规划师走进弄堂“更新”城市[N] 经济日报,2018-1-24.

  [8]杨浦区规划资源局, 杨浦区举行2020年社区规划师第五场、第六场培训[EB/OL]2020-11-11.

  [9]杨浦区规划资源局,杨浦区规划资源局组织开展社区规划师先锋种子计划终期方案评审[EB/OL]2021-1-29.

  王虹光,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品牌策划与社区培育中心主任助理

本文由:欧洲杯赛程资讯网站发布,不代表欧洲杯赛程资讯网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z-jinlong.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